電路板設計人員非常熟悉設計過程中的電磁干擾 (EMI) 挑戰(zhàn)。在所有電子元件中,EMI 通過輻射和感應影響設備的功能,導致反饋、靜電和通信錯誤等問題。
盡管 EMI 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,但仍有很多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 EMI 的影響并確保您的電路板設計可靠且功能正常。以下是我們關于如何在制造過程中降低印刷電路板 EMI 的重要提示。
什么是電磁干擾?
電磁干擾是由電和磁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。由于所有電流都會產(chǎn)生磁場,并且所有磁場都會產(chǎn)生小電流,因此設計不當?shù)脑O備很容易受到 EMI 的影響。當電子元件靠得太近、由同一電源供電或在產(chǎn)生無線電波的高功率發(fā)射器范圍內(nèi)時,通常會發(fā)生干擾。盡管 EMI 經(jīng)常是人為的,但它也可能是來自閃電或太陽耀斑的強烈靜電能量的結果。
常見的 EMI 類型
- 輻射 EMI:當電子元件受到附近源產(chǎn)生的無線電頻率的影響時,就會發(fā)生輻射 EMI。
- 傳導 EMI:當多個設備連接到同一電氣路徑時會發(fā)生傳導 EMI。如果電路過載,這可能會導致設備重新啟動或斷電。
- 耦合 EMI:當電源和接收器靠得太近時,就會發(fā)生耦合 EMI。磁耦合 EMI 是導體磁場干擾附近設備的結果。當兩個導體靠得太近并在它們之間積聚電荷時,就會發(fā)生電容耦合 EMI。
是什么導致電路板中的 EMI?
由于其緊湊的設計和高速頻率,電路板提出了一系列獨特的挑戰(zhàn)。以下是電路板中 EMI 的一些主要罪魁禍首:
天線:?PCB 上的任何金屬元件都可以充當天線,但需要一點鼓勵。因此,較大的金屬區(qū)域可能會導致 EMI 增加。
返回路徑:如果信號沒有直接返回參考平面的路徑,則信號可能會通過延伸到電路板的其他區(qū)域而產(chǎn)生額外的噪聲。
串擾:如果 PCB 上的走線太靠近,它們可能會干擾彼此的信號并破壞電路板的功能。在這種情況下,一個信號成為“攻擊者”,一個信號成為“受害者”。入侵信號通過電容耦合影響受害者的功能,并導致電流出現(xiàn)問題。
管理 PCB 中 EMI 的技術
盡管 EMI 始終是 PCB 設計中的一個因素,但這并不意味著它無法控制。包括走線布局和接地層組成在內(nèi)的設計技術可以顯著降低電路板中的 EMI 量。以下是一些在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降低 EMI 的方法。
地平面
精心設計的接地層將顯著降低電路板產(chǎn)生的任何 EMI。由于所有 PCB 都需要接地層才能發(fā)揮作用,因此在實施降噪策略時,這是一個簡單的第一步。接地層用作電路板上電流的返回路徑,通常由一層薄薄的銅箔制成。接地層旨在吸收返回信號,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串擾和干擾。
優(yōu)化接地層的功能可能會大大降低 EMI 的影響:
- 多層板:添加另一個接地層可分散高速信號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噪聲。
- 拆分接地層:如果您需要分離模擬和數(shù)字接地層,您可以考慮拆分接地層。使用這種設計時要謹慎,因為分離的接地層會在板上增加更多的金屬元件,并且容易充當天線。
- 連接到單點:多個接地連接會產(chǎn)生更多噪聲,因此最好盡可能簡化您的設計。
- 減少環(huán)路長度:將旁路和去耦電容器連接到接地層,以減小環(huán)路尺寸并減少 EMI 輻射。
走線布局
走線布局是降低電路板 EMI 的另一個關鍵組成部分。跡線是在電路內(nèi)移動流動電子的導電路徑。由于跡線傳導電子,因此它們很可能成為天線并輻射出不需要的 EMI。
- 避免直角:當走線角度超過 45 度時,電容會增加。這可能會導致反射和 EMI。設計圓角或角度小于 45 度的走線將有助于降低 EMI 風險。
- 分離信號:分離高速和低速跡線,以及模擬和數(shù)字信號。
- 縮短返回路徑:信號的返回路徑應盡可能短,以盡量減少 EMI。
- 注意間距:太靠近的走線會產(chǎn)生串擾。保持至少兩倍跡線寬度的空間以防止電容耦合。
- 小心過孔:過孔允許您在布線時使用多個電路板層,但有時會增加電容和電感。這會導致組件之間出現(xiàn)不必要的反射。
使用 EMI 屏蔽
在某些情況下,一定量的 EMI 是不可避免的。幸運的是,利用 EMI 屏蔽仍然可以生產(chǎn)出高質量的電路板。屏蔽是一種保護層,可防止外部 EMI 影響您的組件。外部金屬屏蔽,如法拉第籠,用于覆蓋電路板,以防止附近的 EMI 從鄰近源進入。一些屏蔽也用于覆蓋內(nèi)部組件,以防止電路板本身內(nèi)部的 EMI 泄漏。電纜承載電流,是增加 EMI 的另一個風險因素。幸運的是,電纜可以使用保護涂層進行屏蔽,從而降低 EMI 并隔離高頻信號。